Friday, January 30, 2009

在印度吃的...

在印度吃了不少好東西,其中有幾樣,值得記下來。

來到印度,當然要嚐嚐嘗當地的薄餅餐Thali:拿起新鮮鬆軟的薄餅Chapati,將它撕成一片片,先黏上香辣的咖喱醬汁Dhal,再夾上少許由雜菜和豆腐所做的素菜,卷成一團,塞入口裏,噢,美味無窮!除了上述材料外,標準的Thali,還附有米飯、乳酪和脆餅Papad,售價一般50rupee左右,既飽肚又抵食!

吃地道食物,必定要依照其進食方法和次序,這樣才可原汁原味的品嚐食物的美味獨特之處!所以,吃Thali,務必要仿效印度人用手吃。可惜的是,雖然每次進食前我都會切底洗淨雙手,但我在Kuldeep旁邊的餐館吃完Veg. Thali後,還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,肚屙了幾日,差點虛脫!

別小看這件賣相平庸的Veg. Sandwich,它可是美味得教我感動流涕!兩塊白方包,在燒熱了的鐵板上烘成多士,然後在上面搽上甜中帶酸的醬汁。將預先烤熟的薯仔壓扁後,放在麵包上,再配上幾片番茄片和適量椰菜絲,擠在一起,大功告成,盛惠10rupee!

我相信,廚藝跟音樂一樣,越簡單的東西,就越考功夫,就越能分別高低,就越能感受其誠意。我敢說,這件我在Pushkar街頭品嚐的Veg. Sandwich,味道更勝任何在休閒咖啡店出售的貴價麵包 - 儘管我在那些地方進餐的經驗不多!

由於太久沒有吃肉的關係,我忍不住在Jaipur的麥當奴吃了個麥香雞餐,肚子滿足時,嚇然發覺味道跟在香港吃的沒有兩樣!此真乃全球化的最佳表象。

至於飲的,印度也有好東西!一種是熱飲,叫做Chai,早餐必點,味道跟香港茶餐聼奶茶有點相似;另一種是冷飲,爲可樂公司出品的Maaza芒果汁,粘粘的,主要用來補充糖份。我或許沒有拍下有關的照片,要再細心找找,有機會補貼。

吃喝玩樂,及時行樂。

Saturday, January 3, 2009

永恒的巨星

Freddie Mercury(1946-1991),搖滾樂隊Queen的主音,舞臺上的巨星,我的偶像。

相信不少人早已認定Freddie為英國人,就連當地政府都為他推出紀念郵票... 翻查資料,他生於非洲某小島,兒時走了去孟買讀書,開始接觸印度音樂。在那裡完成高中課程後,輾轉下遷往倫敦生活,並經朋友介紹認識了Brian May,往後的故事,不用多說了吧。

由於他的文化背景的緣故,三年前他亦被《TIME》選為亞洲英雄之一,文章起首這樣描述:“Farrokh Bulsara, as Freddie Mercury, he showed the world just how hard a Parsi boy could ROCK...”

拜火教,Zorostrianism,大概即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明教,源自古波斯,在中東被伊斯蘭化時傳至印度西部。像Freddie那樣作二撇雞造型,眼窩深深,滿頭髮蠟(或是儲了幾天的頭油)的人,在印度到處都是,但跟他同是信奉拜火教的Parsi,就只剩下沒有多少。

以後,大家講起明教,除了想起《倚天屠龍記》的型男楊逍外,請記得現實生活中,還有一個曾震爆溫布萊,引領萬人齊Rock的波希米亞。

這次印度之旅,其中一個遺憾,就是找不到半間拜火教的寺廟,去感受和憑吊一下偶像的信仰。根據這邏輯,那麽我去湖南的話,就必定會去洞庭湖認祖歸宗,甚至跟草頭鄉村口那頭亂吠的狗合照。如果你明白我在講甚麽,那證明你跟我大概是同一類人!

至於Freddie應被歸立為英國人還是印度人呢?那管它。

Thursday, January 1, 2009

教育在印度

根據聯合國在2008年發佈的數據,印度整體的「成年人識字率」約為65%。

單看數字,有點空範,不如做個比較:同一項調查結果,先進國家普遍有97%至99%,人口最多的中國為93%,曾被血洗的柬埔寨是75%,戰亂頻生的伊拉克都有74%!再直接點,在192個聯合國會員國裏,印度排名第159,第160為盧旺達,緊隨的是加納、畿内亞、海地、蘇丹...

從上述的比較,我們大概想像到,印度的教育普及情況有多糟糕。

在Jaisalmer城堡裏面,有一家叫「OM」的首飾店,專門爲人設計訂造指環、手觸等飾物。根據Lonely Planet的描述,不少外國遊客都特意前來採購,甚至批發回國轉售。機緣巧合下,我認識了「OM」的老闆(對不起,名字給忘記了)。

他能操流利的英語,怪不得外國遊客絡繹不絕;滿以爲他受過正規教育,誰知他跟我講:「哈哈,我沒有讀過書喔,我的英語,全都是靠模仿遊客的説話學回來的。」

據《聖經》故事説,上天爲了阻止人類興建巴別塔,所以創造了不同語言,令人類互相之間不能溝通。天真的上天,如果認爲這就能分裂人類的話,那就未免少看人類的破冰能力了吧?

在印度大陸上,教育普及只是這十幾年才在大城市推行的計劃,鄉郊偏遠的,大概還有條漫長的路要走。在這前提下,我開始明白,開始諒解,開始同情,爲何那麽多印度人會跟我搭訕講話。

在正規教育來臨前,他們能做的,就是如此。

Monday, December 29, 2008

幸運.不幸運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有個在Jaisalmer長大的年輕人跟我說:「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喔!因爲我有幸在Jaisalmer這麽漂亮的城市出生、長大...」

或許世上本就沒有「運氣」這回事;幸運,不幸運,只視乎我們如何對待吧?

Sunday, December 28, 2008

沙漠駱駝行

Camel Safari,沙漠駱駝行,簡單的解釋是:騎著駱駝到沙漠去野餐和露營,感受一下沙漠民族的原始生活。深入沙漠地帶,日間熱浪沸騰,夜晚寒風凜冽,間中更有沙塵暴肆虐,肉體和精神受苦之餘,還要付上1000rupee的團費,聽起來有點貼錢受罪,好不荒謬。

Thar Desert並不屬於Sahara那種群丘起伏的沙漠,它從前大概是片農地,但受沙漠化所影響,土質變得不再適合耕種。

今日,環顧四周,那裏到處都是砂礫、枯樹和動物屍骸,乾渴的土地都龜裂起來。我只能從那些排列有序的土洞裏面,那幾條枯白的根鬚,隱約看到舊日被開墾過的痕跡。與其說Thar是個沙漠,我倒覺得它像個廢墟或荒地多一點。

住在Thar Desert裏面,從前靠農牧維生的原居民,今時今日,都變成了我們的駱駝司機。他們大多都很窮,並受僱於旅行社,負責在駱駝行中照顧旅客,那些駱駝和跟老闆通訊的手機(不要奇怪Thar Desert有電訊網絡,既然珠峰Base Camp都有,Thar有都不出奇),都不屬於他們的。

活在大城市的我們,如果人生目標是賺到很多錢,甚至影響世界的話,那麽他們的理想,就是擁有自己的駱駝和手機,止此而已。

我們的駱駝隊伍一共有五個人,除了我,還有一個來印度當實習生的德國學生(即是Thomas),一個應該幾有錢的智利人,和兩個計劃來亞洲大陸流浪一年的瑞士人。現在回想,整個駱駝行中,最難忘的時刻,就是我們五人坐在樹蔭下,邊吃由司機們炮制的Veg. Thali,邊談彼此家鄉的瑣碎事,然後睡個午覺,實在寫意!

雖然,旅途上所遇到的人,絕大多數都是萍水相逢的,從陌生、相識到離別,可能只有幾分鐘,但他們的出現,往往就是最恰到好處的點綴。

這就是緣份。

Saturday, December 20, 2008

熱情的沙漠

Jaisalmer,好熱!

她位處Thar Desert的中央,整年都是乾旱炎熱,降雨量少得可憐!才剛步出巴士,烈日當空,到處是海市蜃樓,一股熱浪立刻直湧全身,雙手更有點被燒烤著的感覺。好在那裏的濕度很低,加上大風,散熱尚算容易,才不至中暑收場。儘管如此,我還是被烘熱得有點頭昏腦脹。

下車後,十幾個人衝過來圍著我,不斷的向我推銷各自的旅館,我依稀記得Leeloo介紹過的Hotel Swastika,爲免費時失事,我見到寫有該旅館名字的卡片後,便跟隨那卡片的持有人走了...

那人叫Nuri,他沒有帶我去Swastika,卻轉而去了一家叫Anurag,是他自己營辦的!我見房租每日才100rupee,房間衛生尚可,就求其的住下了。我還未放下背包和結他,他便向我推銷兩日一夜Camel Safari。我本已決定會去,經過一輪議價,加上我答應介紹多一人(在Jodhpur認識的Thomas)參團,最後以1000rupee成交,明日早上出發。

大概是生意難做吧,一間房間,兩個Safari,Nuri當正我是貴賓,對我唯命是從,跟我無所不談。當我跟他說我是單身後,他忽然從抽屜裏摸出一張照片,自豪地道:「照片中那個女的,法國妞來噢,是我的女朋友!」

我打了個突,好奇的問他泡妞的經過:「她幾年前來這裡,參加了我的Safari,我倆一見鍾情,便開始拍拖。她每年會來探我兩趟,並住在我家裏。我每晚下班,便回去跟她做愛,每晚三次,每次一小時...」我愛死他的率直,無言以對,唯有苦笑收場。

非常後悔沒有拍下那39嵗的法國妞的模樣,跟大家分享! 從上面的照片,大家又會否估到,外貌酷似林子祥的Nuri,今年才是26嵗?

久聞印度人的鹹濕,和以泡得洋妞為傲,果然名不虛傳。熱情的沙漠,天氣「熱」,人更「熱」。

Friday, December 19, 2008

伊斯蘭在印度

清晨五點多鐘,我睡眼惺忪的趕到巴士站,隨便的在小販檔喝了杯奶茶,吃了個麵包,便坐長途車離開Jodhpur,前往沙漠城市Jaisalmer。

我一上車便倒頭大睡,全程都是迷迷糊糊的,睡醒時已經到達了那裏的汽車客運站。她的西部接鄰巴基斯坦,由於近年印巴局勢持續處於緊張狀態,Rajasthan政府機於國防理由,無限期關閉了Jaisalmer的民航機場。正因如此,那裏的大街小巷,周圍是守衛深嚴的路障,四處是荷槍實彈的軍人,間中更有坦克車在馬路上巡邏,好像恐怖份子會隨時出現,走出來四處殺人放炸彈,要當衆來個決一生死似的...

有此景象,歸根究底,全因伊斯蘭和印度教長久以來的糾紛。從蒙兀兒時期開始,兩個民族便互相仇殺,你焚毀我的清真寺,我炸掉你的印度廟,牽涉宗教的問題,確是令人費解的!類似的恐怖襲擊,幾百年來,沒完沒了。由於靠近巴基斯坦,Jaisalmer亦住有不少伊斯蘭人,跟他們聊天,談談在印度大陸的生活,他們的眉稍中,他們的言語間,始終有點憂鬱,有點寄人籬下的感覺。

也許,在印度人眼裏,伊斯蘭永遠是個來自中東的外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