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June 21, 2009

老師與師公

每次在學校練習Tabla時,師公都會帶同Chai和印度口香糖(呈香爐灰狀的粉末,用手揉擠成糰後即可食用)來探望老師。老師見到師公,平時愛在人前賣弄Tabla花招的他都立即謙卑起來,對師公恭敬非常。看來,人前的形象是一回事,他骨子裏倒是個尊師重道的人。

縱然說他尊師重道,但他本質或多或少都是好玩之輩,間中亦會想些鬼主意來作弄師公。有次,師公正聚精會神地練習Tabla,他發現走音了,便命老師遞上錘子來調音。誰知,老師居然拿我的原子筆送過去!師公接過後,也忍不住笑了出來。

他們兩人用印度語聊天,我固然是聽得一頭霧水;我要跟不諳英語的師公談話,亦得依賴老師來充當翻譯。他翻譯得如何是無從稽考的了,但見他將師公足有30秒的説話「濃縮」成10秒講給我聽,我也不寄望他能譯出甚麽好東西。待他說畢,我友善的向著師公報以微笑,老師面上亦有如釋重負之感。

説到底,他倆的師徒關係倒也是真摯。某日中午,不知怎地,平日開朗健談的老師忽然沉鬱起來,向師公講了些話後,便在地上作瑜伽式的打坐起來。只見師公的右手輕輕按撫著老師胸口,嘴巴在老師的耳邊低聲喃喃著。老師眯著眼,平時在臉上散發著的驕氣都消失掉了,似是變了另一個人。不久,兩人雙掌合拾,雙眸對望,一切盡在不言中,然後擁抱在一起。

有人說,最能影響一個人的,除了父母、兄弟姐妹外,就是其老師了。


貼上我們仨合奏《灰色軌跡》,Guitar x Tabla,慶祝我們三代同堂。

只是,激情過後,我不支病倒。

Wednesday, June 17, 2009

音樂很__

「音樂很__ 。」--- 請在__填上你認爲最恰當的形容詞。

A答:「音樂很酷,用來泡妞,一流!」

B答:「音樂很抽象,有人願意花畢生精力去研究。」

C答:「音樂很無能,費神費時之餘,又不能賺錢。」

相信還有很多很多不同類型的答案...

















這一刻,我會答:「音樂很簡單,簡單得用“it is fun”來形容就足夠。」

So, let's have fun together!

Tuesday, June 16, 2009

學印度樂器 - Tabla篇

下課後返回旅館,左手手腕的筋腱依然隱隱作痛,指頭因彈結他而「儲」下來的繭都給弦線磨破裂開!看來,我跟Sitar是有緣無份的了。

一場來到,怎能空手而回呢?翌日,我再到音樂學校,跟老師講清楚我左手的傷勢後,便要求轉學Tabla,「喔,當然沒問題,現在就開始吧。」真吊跪,Sitar和Tabla,都是由他教。糊塗的我,不知該盛讚他才華洋溢,還是咒駡他混水摸魚是好。

Tabla爲印度敲擊樂器,伴奏獨奏均可。伴奏(Theka)的話,通常用來襯托Sitar,不求變化,但求穩定;獨奏(Kayda)的話,樂手會借助鼓膜高低輕重的音色特質,即興的敲出一段旋律出來。

Well~ 旋律如何可被敲出來呢?聽起來好不矛盾。讀大學時曾聽某君說過:「鋼琴最偉大之處,就是它能將本質是敲擊性的音樂,以柔弦性的角度演繹出來。」估勿論你同意與否,只管將這句話套在Tabla身上,再加予點想像,你便會理解到,甚麽是Kayda,甚麽是Instrumental Tabla(很喜歡這個Term)。

好的,課堂開始,只見老師拿出一個小錘子,不斷的沿著鼓膜邊敲打。我看不明白,開口問個究竟,「Tabla的外皮是很軟的,敲得多了會變形和走音,所以每次練習前都要調音,以免聽壞耳,練壞手勢。」Tabla會走音,果然Instrumental。

講解完技巧和節奏後,老師便在我的筆記簿上寫低簡譜,並親自示範一遍,「這些都是骨幹而已,如何加上裝飾,如何畫龍點睛,則視乎各人對樂章的闡釋。」說罷,立刻敲打幾種Variations,他自得其樂時,我仍在消化著最基本的...

下面是我學的第一段Theka和Kayda,沒有人教的話,基本上全都是外星文字:

《Theka》
Dha Dhin Dhin Dha/ Dha Dhin Dhin Dha
Dha Thin Thin Ta/ Ta Dhin Dhin Dha

《Kayda》
Dha Dha Tee Te/ Dha Dha Tu Na
Ta Ta Tee Te/ Dha Dha Di Na

下課時,老師叮囑我:「如果真心想學,那就要來得密一點了。」當然,我所謂的「學」,純粹是「過手癮」而已。在Varanasi,行得累了,玩得悶了,還會走到學校練習;回來香港,重拾營役的上班生活後,其實沒有練過幾遍,老師講過的重點,都已忘記得八八九九了。

「念頭多多,行動少少」,這是我的最佳寫照。

Monday, June 15, 2009

學印度樂器 - Sitar篇

身為音樂發燒友,千里迢迢來到Varanasi,怎能不學學那兩件享富盛名的樂器,Sitar與Tabla?

留在Varanasi,學學印度傳統樂器,本就是這次旅程的一個重點。早在聽《Concert for George》時,我已被Anoushka Shankar那段Sitar獨奏迷倒,妖艷詭異,若隱若現的。那種「蠱惑」的感覺,就如有個美女在你面前婀娜舞動,趁你看得入神時,突然拿出匕首,刺進你的胸膛!嗚~ Sitar的鬼魅琴音,就是令人如此入魔。

就是因爲入了魔,出發前,我是計劃去學Sitar的...

在貧民窟走了一圈,音樂學校(所謂「學校」,其實是面積100尺左右的小店)多不勝數。我選了一家離我旅館較近的,那裏裝修尚算可以,内裏亦有其他旅客正在學樂器,感覺上有點保證。走了入去,問好學費(100rupee/小時),問好上課時間後,期待已久的Sitar課程,立即展開!

30來歲的老闆,他自己就是老師,只見他慢條斯理的從樂器架上拿來Sitar,調了幾下,便開始跟我講解Sitar的結構和音調等理論。我聽得沒趣,恨不得立刻將Sitar搶過來大玩特玩...

理論完結了,緊接的當然是實踐時間。我依照老師的指示拿起Sitar,右手有點像Flamenco的Picado作準備狀(?),左手大概跟彈結他差不多(?),共鳴箱成45度的承托在地上(?),之後開始按老師的指引彈些單音出來...

彈第一粒音,嗚,已經感受到其難度,主因是Sitar的琴柄比結他的厚和闊許多,左手手腕習慣了後者的弧度和距離感,一時間要調交到迎合Sitar的手型,天啊!難得要命!每彈一粒音,左手手指筋都要大幅度伸展,差點弄至抽筋收場,痛得我死去活來。終於,「啊...」,我慘叫了出來!

好不容易彈完一個Cycle,老師見我已弄得大汗淋漓,崩潰了似的,只是苦笑。

伸展、慘叫、苦笑;伸展、慘叫、苦笑... 就是這樣,完成第一堂笑中有淚的Sitar課。

貼上Anoushka Shankar在《Concert for George》的演出。

Saturday, June 6, 2009

印度音樂之鄉

Varanasi出產過不少國寶級音樂人,Ravi Shankar可說是表表者,George Harrison生前亦曾東來向其拜師學藝,所以,Varanasi向有「印度音樂之鄉」之稱。從其高調的外號,我不期然期待著「印樂飃飃處處聞」的情景,聯想著隨街都是樂手賣唱賣藝的漂亮畫面...

當然,這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浪漫念頭;回歸現實,Varanasi城區其實跟Delhi差不多模樣,人車爭路,車水馬龍,煩囂極了!剛從人傑地靈(相對是)的Rajasthan過來,起初感覺很不爽。朝著Ganges River,即是舊城區貧民窟的方向走,那裏盡是迷宮似的的冷巷,衛生情況更是糟透。

突然,骯髒的貧民窟,傳來了印度音樂的聲音:Sitar的妖艷,Tabla的鏗鏘,Flute的清幽,還有歌者與樂器對唱,新鮮無比!原來,那裏到處都是教授和售賣印度樂器的小店,人客是不多的了,但店員們就是自得其樂的玩樂著。

有個衣衫襤褸的老人走入店,跟店員寒暄幾番,就隨手拿起Tabla來加入戰團;鄰鋪的老闆娘,忽然探出頭來窺看,咳了一下,清清嗓子,就走了入去和唱著...

深深的吸一口氣,啊~ 開始感受到,印度大陸的音樂氣息了。只是,異國風情的味道裏,亦夾雜著令人作嘔的垃圾味。

Tuesday, June 2, 2009

小心扒手

在月台呆了一會,終於登上前往Varanasi的火車...

久聞印度火車上小偷猖狂,遊子稍不留神,隨時財物盡失。爲此,我做足準備功夫,除了用鐵鏈將大背囊綁住床邊的窗架外,相機袋亦用防水笠套著,牢牢抱著,寸步不離。別人如想打我注意,斷估難度會頗高吧...

到達Varanasi,下車檢查行李時,嚇然發現放在相機袋裏的小錢包不見了!至今,我依然想不通小偷(們)何時/何處/如何向我狠下毒手。

錢財終歸身外物,既來之就則安之;阿Q點去想,被人「打荷包」,有助提升旅遊的經驗值...

Sunday, April 12, 2009

中途站

離開沙漠城市Jaisalmer,下一站是Varanasi。前者邊鄰巴基斯坦,後者靠近尼泊爾,兩城一西一東,相距千餘公里,但又沒有航班連接兩地,唯有另覓其他交通工具。最後,決定迂迴點,先坐巴士到Jaipur,看看情況,再乘火車到Varanasi...

將近黃昏,旅館老闆Nuri領我到長途客運站,待我買好車票,整理好行裝後,他再三叮囑我要幫手宣傳他的旅館和Camel Safari。我無可奈何,只好苦笑以對,拿過他的名片,便揮手跟他道別。我搭上一班通宵巴士,沿途半睡半醒,寒風從前排車窗的罅隙迎頭吹來,冷得我半死。在破曉時份到達Jaipur時,身體都給凍僵了,頭髮更被吹成超級撒亞人似的。

當年英國統治印度時,Jaipur政府爲了歡迎遠道而來的皇室貴族,特意將整個城區塗成粉紅色,因此,Jaipur又被稱爲粉紅城市,Pink City。時至今日,Jaipur已經被發展為一個國家級旅遊區,她跟Dehli和Agra,統稱為印北的「旅遊金三角」。一般短綫遊印度的,尤其是旅行社搞的,活動都離不開這三地...

依著Lonely Planet的路綫指引,我走到「風之宮殿」Hawa Mahal。建築設計是挺特別的,但與其說是宮殿,我倒覺得它像澳門大三巴牌坊多點。翻新了外墻的顔色,少了點歷史痕跡,多了點時髦感,算是文物活化吧?在前面拍了幾張到此一遊的照片,再圍繞附近的城區走了一圈,售賣紀念品的攤檔遍佈每個角落,大型旅遊巴穿梭各條街巷,鬱悶極了,甚感沒趣,決定即日離開。

在Jaipur停留了8小時,不多不少,看夠走人,乘火車前往Varanasi。

Friday, January 30, 2009

在印度吃的...

在印度吃了不少好東西,其中有幾樣,值得記下來。

來到印度,當然要嚐嚐嘗當地的薄餅餐Thali:拿起新鮮鬆軟的薄餅Chapati,將它撕成一片片,先黏上香辣的咖喱醬汁Dhal,再夾上少許由雜菜和豆腐所做的素菜,卷成一團,塞入口裏,噢,美味無窮!除了上述材料外,標準的Thali,還附有米飯、乳酪和脆餅Papad,售價一般50rupee左右,既飽肚又抵食!

吃地道食物,必定要依照其進食方法和次序,這樣才可原汁原味的品嚐食物的美味獨特之處!所以,吃Thali,務必要仿效印度人用手吃。可惜的是,雖然每次進食前我都會切底洗淨雙手,但我在Kuldeep旁邊的餐館吃完Veg. Thali後,還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,肚屙了幾日,差點虛脫!

別小看這件賣相平庸的Veg. Sandwich,它可是美味得教我感動流涕!兩塊白方包,在燒熱了的鐵板上烘成多士,然後在上面搽上甜中帶酸的醬汁。將預先烤熟的薯仔壓扁後,放在麵包上,再配上幾片番茄片和適量椰菜絲,擠在一起,大功告成,盛惠10rupee!

我相信,廚藝跟音樂一樣,越簡單的東西,就越考功夫,就越能分別高低,就越能感受其誠意。我敢說,這件我在Pushkar街頭品嚐的Veg. Sandwich,味道更勝任何在休閒咖啡店出售的貴價麵包 - 儘管我在那些地方進餐的經驗不多!

由於太久沒有吃肉的關係,我忍不住在Jaipur的麥當奴吃了個麥香雞餐,肚子滿足時,嚇然發覺味道跟在香港吃的沒有兩樣!此真乃全球化的最佳表象。

至於飲的,印度也有好東西!一種是熱飲,叫做Chai,早餐必點,味道跟香港茶餐聼奶茶有點相似;另一種是冷飲,爲可樂公司出品的Maaza芒果汁,粘粘的,主要用來補充糖份。我或許沒有拍下有關的照片,要再細心找找,有機會補貼。

吃喝玩樂,及時行樂。

Saturday, January 3, 2009

永恒的巨星

Freddie Mercury(1946-1991),搖滾樂隊Queen的主音,舞臺上的巨星,我的偶像。

相信不少人早已認定Freddie為英國人,就連當地政府都為他推出紀念郵票... 翻查資料,他生於非洲某小島,兒時走了去孟買讀書,開始接觸印度音樂。在那裡完成高中課程後,輾轉下遷往倫敦生活,並經朋友介紹認識了Brian May,往後的故事,不用多說了吧。

由於他的文化背景的緣故,三年前他亦被《TIME》選為亞洲英雄之一,文章起首這樣描述:“Farrokh Bulsara, as Freddie Mercury, he showed the world just how hard a Parsi boy could ROCK...”

拜火教,Zorostrianism,大概即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明教,源自古波斯,在中東被伊斯蘭化時傳至印度西部。像Freddie那樣作二撇雞造型,眼窩深深,滿頭髮蠟(或是儲了幾天的頭油)的人,在印度到處都是,但跟他同是信奉拜火教的Parsi,就只剩下沒有多少。

以後,大家講起明教,除了想起《倚天屠龍記》的型男楊逍外,請記得現實生活中,還有一個曾震爆溫布萊,引領萬人齊Rock的波希米亞。

這次印度之旅,其中一個遺憾,就是找不到半間拜火教的寺廟,去感受和憑吊一下偶像的信仰。根據這邏輯,那麽我去湖南的話,就必定會去洞庭湖認祖歸宗,甚至跟草頭鄉村口那頭亂吠的狗合照。如果你明白我在講甚麽,那證明你跟我大概是同一類人!

至於Freddie應被歸立為英國人還是印度人呢?那管它。

Thursday, January 1, 2009

教育在印度

根據聯合國在2008年發佈的數據,印度整體的「成年人識字率」約為65%。

單看數字,有點空範,不如做個比較:同一項調查結果,先進國家普遍有97%至99%,人口最多的中國為93%,曾被血洗的柬埔寨是75%,戰亂頻生的伊拉克都有74%!再直接點,在192個聯合國會員國裏,印度排名第159,第160為盧旺達,緊隨的是加納、畿内亞、海地、蘇丹...

從上述的比較,我們大概想像到,印度的教育普及情況有多糟糕。

在Jaisalmer城堡裏面,有一家叫「OM」的首飾店,專門爲人設計訂造指環、手觸等飾物。根據Lonely Planet的描述,不少外國遊客都特意前來採購,甚至批發回國轉售。機緣巧合下,我認識了「OM」的老闆(對不起,名字給忘記了)。

他能操流利的英語,怪不得外國遊客絡繹不絕;滿以爲他受過正規教育,誰知他跟我講:「哈哈,我沒有讀過書喔,我的英語,全都是靠模仿遊客的説話學回來的。」

據《聖經》故事説,上天爲了阻止人類興建巴別塔,所以創造了不同語言,令人類互相之間不能溝通。天真的上天,如果認爲這就能分裂人類的話,那就未免少看人類的破冰能力了吧?

在印度大陸上,教育普及只是這十幾年才在大城市推行的計劃,鄉郊偏遠的,大概還有條漫長的路要走。在這前提下,我開始明白,開始諒解,開始同情,爲何那麽多印度人會跟我搭訕講話。

在正規教育來臨前,他們能做的,就是如此。